8月7日下午,“從歷史走向未來,國機會展70周年”主題活動在北京成功舉辦。
中國工業發展的偉大歷史,人們耳熟能詳。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世界上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歷史性地轉變為世界第一工業制造大國。這是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這項奇跡的眾多創造者中,有一個名字,或許并不被人熟知,它就是國機會展。從1953年第一機械工業部展覽辦公室算起,到現在成為國內年度展覽規模最大的央企會展平臺,國機會展至今已有整整70年的發展歷史。70年來,國機會展以會展促進貿易,勇當“中國機械工業發展的貢獻者、對外經貿合作的推動者、中國會展行業的領航者”。國機會展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鍛造國機會展所長、服務國家戰略所需的歷史。
70載春華秋實,爭當機械工業發展的貢獻者
回首崢嶸歲月,賡續歷史榮光。1953年,為中國工業化奠定基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設立展覽處,該辦公室正是中機國際下屬企業西麥克國際展覽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自此,國機會展的使命就與中國工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進程緊密相連。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拉開工業化進程大幕。至20世紀70年代,我國初步建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展覽業初現雛形,機械會展應運而生。國機會展堅定扛起對外交流、展覽展示的重任。從萊比錫博覽會到第一次商品平衡調度會,國機會展目標堅定、勇毅前行,沖破西方經濟封鎖,參與社會主義工業基礎的締造,展示新中國在工業領域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和新中國形象。
1965年6月24日,第一次商品平衡調度會首次舉辦。這一國機會展自辦展中歷史最悠久的項目,每年舉辦春秋兩屆,歷經58年、93屆的發展,展會名稱從調度會、分配會到調劑會、訂貨會、產需銜接會再到全國汽配會,經歷了十多次品牌的變更,但它的歷史之久、影響之廣,是國內任何汽配交易會都無可比擬的。
1978年,黨中央開啟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國機械工業駛入快車道,展覽業迎來蓬勃發展時期,中國機械會展百花齊放、百舸爭流。北京車展、國際機床工具展等一批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會展崛起,探索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國機會展目光如炬、乘風破浪。
21世紀之交至今,我國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啟了新的偉大征程。1997年,國機集團成立,國機會展踐行“走出去”“引進來”,中國機械工業實現歷史性跨越。2005年,中國汽車工業國際合作總公司成立,“以振興中國機械為己任”的國機會展,成為中國機械工業會展的新時代符號。
在這個階段,國機會展的多個“首次”如雨后春筍般蓬勃涌現:1990年,第一屆北京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創辦,結束了中國沒有正規汽車展會的歷史,標志著中國汽車市場和中國車展行業的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來臨;1992年起,每逢雙年舉辦中國機床工具商品展覽交易會暨中國國際機械裝備展覽會(簡稱CIMES&CMTF),經過30年的不斷進步和發展,CIMES品牌展已成為展示中國機床工具企業新產品全貌和世界先進機床工具技術的重要平臺;1994年,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邁入“三團合一”的新階段;1995年,西麥克國際展覽注冊成立,積極踐行央企鋪路架橋的職責使命,并走上了市場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2004年,首屆上海國際汽車零部件、維修檢測診斷設備及服務用品展覽會(Automechanika Shanghai)創立,該品牌從最初的區域性展會,到現在成為全球最負盛名的汽車行業商貿展覽會。
近年來,新冠疫情的暴發在全球范圍內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線下展覽活動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和影響。國機會展迅速調整策略,積極創新,不但在線下境內展會創造“零感染”紀錄,而且在境內外展會無法如期舉辦的情況下,采用數字化技術,研發線上云平臺,為中國參展商和境外采購商搭建了一場場特殊的“屏對屏”展示交互線上展,助力企業充分利用線上平臺展示和對接持續開拓海內外市場。疫情期間,國機會展累計執行107個自辦展項目、46個線上展和63個境外項目,并開拓新項目14個,主場運營搭建項目70個。
為順應“綠色辦展”的節能減排時代發展需要,國機會展對展覽現場實行全方位的管理,每年境內外主承辦展會面積超 360 萬平方米,推動信息技術在場館運營管理中的應用,自主開發網絡信息現場管理系統,全程做到智能化管理,提升了會展行業信息化效率與資源優化配置。
未來,國機會展將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堅持鍛造國機會展所長、服務國家戰略所需,塑造和傳播好新時代中國工業形象,提高中國制造品牌影響力,為促進中國新一輪高水平新型工業化不懈奮斗。
不負使命與囑托,勇擔對外經貿合作的推動者
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鋪路架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國機會展依托全球化經營戰略、海外駐外機構及70年來累積的海外優勢資源,積極打造中外企業技術交流與貿易促進綜合服務平臺。其中,由國機會展平臺參與承辦的中阿博覽會已成功舉辦五屆,展會規模不斷擴大、成果日益豐富,展現出強勁韌性和旺盛活力。服務中阿博覽會是國機會展平臺發揮自身會展業務優勢,積極服務“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一個縮影。同時,在“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白俄羅斯,國機會展打造的中國商品和服務(白俄羅斯)展覽會取得積極成果:以該展會為平臺,中國與白俄羅斯之間的經貿合作持續擴大,人文交流更趨活躍,兩國務實合作不斷注入新動力。
為國家機制性展會提供專業服務。國機會展還憑借會展產業鏈的專業能力,深度參與服務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北亞博覽會等全國 90%以上的國家機制性展會。國機會展從首屆進博會開始至今一直作為進博會官方展覽伙伴,負責招展的智能及高端裝備館是進博會所有展館中難度最大、產品水平最高的館,合計招展并完成簽約的展覽面積是單一組展機構中招展面積最大的,展品代表了智能制造領域最前沿的發展趨勢和最高端的技術水平。
為中央企業國際經貿合作保駕護航。近年來,中央企業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國際經貿合作碩果累累。當前,涉外展會已成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促進商品和要素流通、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重要平臺。作為中央企業經貿促進聯合體運營單位,國機會展充分發揮國家級會展平臺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有效助力中央企業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大國外交、開拓國際市場、對標世界一流、擴大品牌形象。
為公共外交書寫會展新篇章。2023年7月6日,近70位駐華使節“步入國機集團”,近距離了解中國企業踐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全球經貿合作的發展脈動。國機會展負責全線所有流程的設計、執行與優化,憑借多年服務國家級展會和中央企業的經驗,高質量完成了此次外事活動,用會展之線串起中國機械裝備發展脈絡,用會展語言講好國機故事,用會展功能實現國機品牌營銷。
未來,國機會展將秉承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發揮中國工業體系完整、產業配套完善的優勢,著力于探索服務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新模式,努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助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工業化進程及工業體系的建設,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堅持創新發展,敢為中國會展行業的領航者
中國年度展覽規模最大的央企會展平臺。國機會展擁有“展覽組織、會議活動、運營搭建”等會展全產業鏈,已形成境內自辦展、境外自辦展、出國代理展、會議論壇活動、會展工程、會展運營、定制服務等七大完整的會展業務體系。擁有20多家投資企業,每年境內外主承辦展會面積超360萬平方米,辦展面積和數量在《中國境內組展機構50 強》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每年組織出國代理展180個;連續8年在中國貿促會發布的《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排名中組展項目數量位列全國第一,是中國最大的海外組展機構之一。
培育境外品牌展。漢諾威工博會創始于1947年,國機會展自1980年首次組團以來,一直是漢諾威工博會組展歷史最悠久的中國組團單位,大量中國參展企業通過國機會展平臺走進這個永不落幕的“全球秀場”。截至目前,國機會展已完成中國機械與智能制造(馬來西亞)品牌展、中國機械與智能制造(泰國)品牌展、中國(澳門)國際汽車博覽會、中國工程技術展覽會、中國商品展(蒙古國)、中國商品和服務(白俄羅斯)展覽會等境外自辦展,涉及機械、智能制造、汽車及其零配件、農機及配件類、摩托及摩配類、塑料類、印刷類、包裝機械類、園藝類、游艇、公務機等領域。國機會展擁有遍布全球的渠道和網絡,出展足跡遍布100多個國家、300多個城市,累積3000多次國際展覽經驗。
積極探索數字會展。國機會展深刻理解國有企業使命任務的重要論述,立足中央企業站位,把握當前數字化發展窗口期,勇當現代會展服務產業鏈“鏈長”,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和運營管理研究應用,加強數字化賦能,重視云展技術、數字營銷、數字傳播等趨勢應用研究,打造場景化、智能化的數字產品和服務,加快構建構建以數字化轉型、市場營銷、品牌傳播為主的運營生態鏈。深挖會展業務鏈條聚集的展館、展商、觀眾、政府、媒體等數據資源,形成數據價值鏈。
未來,國機會展將聚集資源,進一步提升會展業務的國際化、市場化、數字化、專業化水平,打造具有核心能力和綜合優勢的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會展綜合服務商。
國機會展70年的光輝歷程,是新中國發展變革和輝煌成就的縮影。站在全新的歷史節點上,國機會展這個新中國機械工業展覽的搖籃,正孕育著嶄新而熱烈的夢想。國機會展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繼續秉承“責任、創新、協同、共享”的核心價值觀,共同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不懈奮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